2023-10-08 00:28:42 | 90教育网
1、中国人民大学和成都师范学院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937年和1955年。
2、中国人民大学隶属关系是教育部,成都师范学院隶属关系是四川省教育厅。
3、中国人民大学是在北京,成都师范学院是在四川。
4、中国人民大学是公办,成都师范学院是公办。
5、中国人民大学是本科,成都师范学院是本科。
6、中国人民大学是211,985,成都师范学院是非211非985。
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录取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录取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
成都师范学院2023年录取分数线
成都师范学院2022年录取分数线
成都师范学院2021年录取分数线
90教育网(https://www.090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中国人民大学和成都师范学院院校简介的相关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院校简介90教育网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林尚立。
一、历史沿革和领导关怀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陕北公学时期,毛泽东同志非常关心学校办学工作,先后十次来校发表演讲,他曾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3日,刘少奇同志出席学校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新中国办起来的第一个新型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这是“新中国的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学校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以培养马列主义理论人才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江泽民同志于2002年来校考察指导工作,强调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学校“创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胡锦涛同志于2008年、2010年视察学校,勉励学校弘扬光荣传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努力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同志曾于2005年、2006年、2009年、2012、2022年先后五次到学校出席活动、视察工作。进入新时代,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学校建校80周年,充分肯定学校的办学成绩,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并殷切希望学校“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学校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他勉励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二、办学特色和优势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和缩影,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以“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学科整体建设目标,致力于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目前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6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1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获评A类学科的总数共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历来人才荟萃、名家云集。全国高等教育领域仅有的两位“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均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校有19人担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7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128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0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7人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70人,其中教授784人,副教授762人。
三、社会贡献和影响
从陕北公学时期至今,学校共培养了37余万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新中国法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博士,第一批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专业的博士皆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东方风来满眼春》均出自人大人之手。进入新时代,学校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在学学生2864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768人、硕士生11837人、博士生5044人。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领性贡献,新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创立并走向全国。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校主持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平台,开设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截至2023年1月,学校同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6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参与了8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致力于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成为国家重要智库。学校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参与了新中国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所有重要法律,以及历次财税体制改革等国家重要方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经中央批准,学校设立了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和全国首家党史党建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为首批试点建设的国家高端智库,2019年在首次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成为唯一一家进入第一档次的高校智库;重阳金融研究院和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当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坚守“听党话、跟党走”精神信念,弘扬“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精神品格,紧扣“六面旗帜”,围绕“八项工作”,全面实施“新路建设十大工程”,举旗帜、当旗手、做先锋,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加快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中国人民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都师范学院院校简介
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单位、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现有温江校区、人民南路校区、白果林校区3个校区,校本部在温江校区。
学校创建于1955年,前身系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先后培养了毕业生15万余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60余人,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5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徐飞、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肖明华、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朱明跃、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等一大批在基础教育、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的杰出人才。
学校始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67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初步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普通本科专业37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在校生1.7万余人。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卓越师范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项目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建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7门。有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221项,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近三届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21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5项。
坚持科研兴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是四川省心理学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四川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3个省级学会的依托单位。建有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四川STEAM科创教育科普基地、农村土地利用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机构4个,建有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四川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四川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市厅级研究中心。建有室内空间布局优化与安全保障实验室、特色园艺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功能分子结构优化与应用实验室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科创教育成都市科普基地1个。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2012年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57项;公开发表论文4900余篇,出版著作300余部;获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10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40余份。
坚持人才强校,队伍水平逐步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22人,其中博士172人、高级职称教师367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1人,“天府青城计划”社科菁英1人,“天府峨眉计划”1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3人,四川省督学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校“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共11人。
坚持校地合作,社会影响日益彰显。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合作办学、专业培训、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方式,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先后与成都、德阳、自贡、雅安等30多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牵头成立“四川智慧教育联盟”,成员学校已达300余所,积极服务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德阳市、温江区共建附属学校、附属幼儿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国联通、新华文轩、锐捷网络、猪八戒网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紧密服务行业产业发展。2012年以来,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近1000项,项目县近100个,培训班超3000个,培训学员超20万人。举办的全省教育局长培训班、正高级教师培训班、特级教师培训班、卓越校长培训班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学校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港台等国家及地区高校(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百舸竞帆显风流,奋楫笃行续新篇。立足新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把内涵建设作为基本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发展思路,紧扣教师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面向”、普通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双重点”、办学水平提升和社会服务拓展“双任务”,固本强基、错位竞争,系统实施“1955”行动方案,全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全面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人大录取分数线2022北京最低录取分数线也要670分,接下来是天津、河北,天津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96分,河北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44分,物理类653分。山西:文科607分,理科625分内蒙古:文科608分,理科643分辽宁: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644分,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数线667分。吉林:文科598分,理科641分黑龙江:文科610分,理科634分
中国人大录取分数线2022本科一批普通类659分,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普通类638分。根据查询中国人大官网得知,2022年在我所在的陕西省理科录取分数线是本科一批普通类659分,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普通类638分。其中,金融学类673分,经济学类669分,社会科学实验班664分。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位于北京市,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
2017考研专业代码:经济学?2017考研交流群:378274572考研所报考的专业都有一个专业代码,不同的代码代表着不同的学科门类。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家复试分数线是按专业代码来进行分类,因此报考交叉学科的考生就必须清楚专业代码的含义,尤其是考研成绩与国家线接近的考生更需关注,因为有些考生正是因为不懂“解码”而影响了考研的成败。对考研人而言,6个数字中,最有参考意义的当属前2位
考多少分才能上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分数是多少考多少分才能上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分数是多少整体看,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在国内仅次于清华北大等少数高校。想录取到人大而且读一个差不多的专业,省内前300名的考生才有希望。2017年,人大在北京录取线文科649,理科661;在天津文科639,理科668;河北文科653,理科673;上海571;江苏文科392,理科394;安徽文科633,理科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分数线2023侦查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2023年录取分数线如下: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2023年各省录取分数线:云南:文科在640分;安徽:文科在590分;广西:理科在585分;黑龙江:理科570分;河南:文科590分;江西:文科580分;宁夏:理科510分,文科515分;四川:理科600分;陕西:理科575分;重庆:物理类590分;福建:物理类
中国人民大学都有哪些专业?1.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在文、法、哲等多领域国内领先,近来还在理工科发展方面努力取得重大进步。人大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于延安的陕北公学,后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等时期,最终于1950年定校址于北京,定名“中国人民
2022年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招生简章及招生计划专业人数录取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招生工作,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主管部门等有关政策和规定,结合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第二条本章程适用于2020年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招生工作。第三条学校招生工作严格
江西省大学录取分数线江西省大学录取分数线:文史、理工类各批次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第一批本科文史类533分、理工类518分;第二批本科文史类472分、理工类445分。高考录取分数线,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该分数线,每年高考结束后,由省档纤级教育招生主管部门统计后公布。高考录取分数线分为本科线和专科线。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投档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划定本校最低录取分数线
2024-06-17 18:16:18
2024-04-29 11:40:44
2023-10-19 21:38:32
2023-09-28 17:13:33
2024-07-03 23:39:46
2024-06-21 18:04:28